How to determine skin type?
目錄
在開始任何保養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是了解自己的膚質。因為不同膚質對保養品的需求不同,唯有對症下藥,才能達到理想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膚質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季節變化、年齡增長、生活作息與環境而改變。因此,定期進行自我檢測,才能確保你的保養策略仍然合適。
一、膚質分類有幾種? 如何判斷膚質?
1.1皮膚常見四大種類
乾性肌膚:
油脂分泌不足,容易感到緊繃、乾燥,甚至出現脫屑或細紋。如果你的皮膚經常缺乏光澤,摸起來偏乾,那麼可能屬於乾性肌膚。
油性肌膚:
油脂分泌旺盛,不僅 T 字部位,連臉頰等區域也容易出油,導致滿臉油光。常伴隨粉刺、痘痘及毛孔粗大問題。如果你常覺得皮膚表面油膩、臉容易出油,很可能是油性肌膚。
混合性肌膚:
最常見的膚質類型,特徵是 T 字部位(額頭、鼻子、下巴)容易出油,而兩頰則偏乾。
正常肌膚:
水油分泌平衡,膚況穩定,毛孔細緻,不太會出現明顯乾燥或出油問題,是比較少見的理想狀態。
1.2 特殊皮膚狀態
敏感肌:
敏感肌並不是一種膚質,而是一種 皮膚狀態。它指的是皮膚容易因為一般人不會有反應的因素,例如氣候變化、溫度改變、保養品成分或外在環境刺激,而出現泛紅、刺癢等不適。敏感肌的根本原因在於 皮膚屏障功能較弱,使得外界刺激物更容易進入皮膚,導致不穩定的反應。如果屏障進一步受損,還可能演變成皮膚炎等肌膚問題。
造成敏感肌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兩類:
- 內源性因素:先天基因、皮膚較薄、神經系統敏感、飲食不均衡、生活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賀爾蒙失調等。
- 外源性因素:極端氣候、過度清潔、空氣汙染、長期曝曬等。
常見症狀包括:刺痛、灼熱、搔癢、緊繃、泛紅、乾燥脫皮。
酒糟肌:
屬於慢性皮膚炎的一種,常見於臉頰、鼻翼,特徵為潮紅、血管擴張,有時伴隨丘疹或膿皰,與單純的敏感肌不同,需要醫師評估與治療。
過敏肌:
過敏肌則與個人體質有關,與敏感肌不同。敏感肌是因為皮膚屏障脆弱,對外界刺激容易產生泛紅、搔癢、緊繃等症狀;而 過敏肌平時是正常膚況,只有在接觸到特定過敏原(如花粉、塵蟎、防腐劑、某些食材等)時,才會突然出現紅腫、發癢或不適。通常過敏反應會在 1–3 天內消退,若症狀持續不退,則需要盡快尋求醫師協助。
二、實用的自我肌膚檢測方法
在臨床上,皮膚科醫師會透過專業設備,檢測皮脂分泌、毛孔粗大程度、色素分布、皮膚結構與厚薄度,以及是否有泛紅等狀況。但其實,在家中也能透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來初步判斷膚質。白霓軻整理了幾個常見的居家自我檢測方式,讓你不用依靠專業儀器,也能更了解自己的肌膚,避免保養走冤枉路。
2.1 洗臉後靜置法:
這是最常見、也最容易操作的檢測方式。
做法:用溫和的潔面產品洗臉,清潔後不塗任何保養品,靜置約 30 分鐘。
觀察重點:
- 偏乾性:皮膚開始感到緊繃,甚至有乾屑或細紋浮現。
- 偏油性:整張臉很快出現油光,摸起來滑膩。
- 混合性:T 字部位(額頭、鼻子、下巴)出油明顯,但 U 字區(兩頰到下巴側邊)偏乾或緊繃。
*常見誤判:如果剛好遇到換季或長時間待冷氣房,乾性與缺水狀況容易混淆。
做法:在洗臉後 2–3 小時,或在一般日常狀態下,用吸油面紙分別輕壓 T 字部位與兩頰。
觀察重點:
- 乾性肌膚:吸油面紙幾乎沒有油漬,皮膚摸起來偏乾。
- 油性肌膚:面紙大面積沾油,不只 T 字,連臉頰也有油印。
- 混合肌:只有 T 字部位有明顯油漬,兩頰基本乾淨。
*常見誤判:吸油面紙結果容易受氣候影響,例如夏天炎熱時,乾性肌也可能出現少量油光,因此要搭配其他方法綜合判斷。
做法:在自然光下,使用鏡子仔細觀察面部毛孔狀況。
觀察重點:
- 正常肌/乾性肌:毛孔細緻,不易看到黑頭粉刺。
- 油性肌:毛孔明顯粗大,尤其是鼻翼、額頭和下巴;常伴隨粉刺、黑頭。
- 混合肌:T 字區毛孔較粗,兩頰毛孔則細緻。
*常見誤判:有些人天生毛孔較大,不代表一定是油性肌,需搭配出油狀況判斷。
做法:在早晨起床與晚上洗臉後,分別觀察皮膚狀況。
觀察重點:
- 油性肌:早晨容易泛油光,晚上洗完臉後幾小時又快速出油。
- 乾性肌:早晨感覺緊繃,特別在冬季,晚上經過一整天會出現乾癢或脫屑。
- 混合肌:早晨 T 字部位泛油,兩頰卻偏乾;晚上外出回家後,臉頰甚至可能乾癢,而 T 字仍然油亮。
*常見誤判:短暫的「外油內乾」狀態(例如長時間吹冷氣)會讓判斷變得混亂,因此最好持續觀察一週,找出穩定的膚質特徵。
單一檢測方法容易受環境、飲食、荷爾蒙影響,建議至少搭配兩種以上方法,並觀察一段時間,才能比較準確判斷膚質。
三、各膚質保養品選擇建議
3.1 乾性肌膚
質地建議:乳狀、油狀、膏狀產品較適合,避免過度清爽的水狀質地。
季節性調整:
- 冬天:可加強厚重型乳霜或油類保養,加強鎖水。
- 夏天:可用乳液或輕盈的乳霜,避免黏膩感。
3.2 油性肌膚
質地建議:水狀、凝膠狀、輕盈乳液,避免厚重膏狀。
季節性調整:
- 夏天:以清爽控油為主,避免毛孔阻塞。
- 冬天:可適度使用輕乳液,避免過度清潔導致「外油內乾」。
3.3 混合肌
質地建議:分區保養。T 字部位用清爽型(水狀、凝膠狀),兩頰用滋潤型(乳狀)。
季節性調整:
- 換季時:重點放在兩頰的保濕修護,避免乾燥脫皮。
- 夏天:T 字強調清爽控油,兩頰維持輕盈保濕。
3.4 正常肌
質地建議:乳液、輕盈乳霜最適合,依季節彈性調整。
季節性調整:
- 夏天:以清爽乳液或水狀產品維持平衡。
- 冬天:可換成乳霜,加強保護屏障。
質地建議:以溫和乳液、乳霜為主,避免刺激性成分及酒精含量高的水狀產品。避免:酒精、人工香精、強效酸類(如高濃度果酸)
季節性調整:
- 換季、氣候劇烈變化時:加強屏障修護(乳霜或油狀輔助)。
- 夏天:選擇低敏輕盈乳液,避免厚重造成悶痘。
四、常見肌膚狀況 Q&A
4.1 膚質會改變嗎?
會。青春期常見油性肌,隨著年齡增長、荷爾蒙與生活習慣變化,可能逐漸轉為混合性或乾性。環境因素如換季、長期加班、壓力也會影響膚質。
4.2 常見皮膚出油原因
- 先天油脂腺發達
- 荷爾蒙變化(如青春期、經期前)
- 飲食偏油或過多精緻糖分
- 使用過度清潔或刺激性產品,導致皮膚「反向補油」
4.3 如果是混合性肌膚,該怎麼保養?
混合肌需要「分區保養」:T 字選擇清爽型保養與控油產品,兩頰則加強保濕與修護。避免一瓶產品全臉通用,容易造成某區過油或某區過乾。
4.4 怎麼快速分辨過敏肌、敏感肌、酒糟肌?
- 過敏肌:突然出現紅腫、搔癢,與特定食物、藥物或保養品有明顯關聯,大約1-3天可以恢復。
- 敏感肌:屬於肌膚屏障功能脆弱,長期膚況不穩定,常因環境或溫度變化出現泛紅、刺痛。
- 酒糟肌:臉頰、鼻翼潮紅持續不退,伴隨微血管擴張或丘疹,需皮膚科醫師診斷。
4.5 如何判斷皮膚缺水?
缺水 ≠ 乾性:乾性肌是天生油脂分泌不足,而缺水可能發生在任何膚質,常見於長時間冷氣環境或使用刺激性清潔品後。缺水肌膚可能同時出油,卻伴隨緊繃、脫屑或細紋加深。
常見誤判:很多人看到脫皮就認為是乾性,其實有可能是敏感或屏障受損,這時候應避免過度清潔或使用酒精成分的產品。
自我檢測膚質就像定期健康檢查,能幫助你更了解皮膚需求,避免盲目購買保養品。若檢測後仍無法確認膚質,或出現反覆紅腫、痘痘或發紅,建議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協助。
白霓軻Bionic Beans® 以嚴謹科學精準把關,融合自然溫柔力量,為肌膚溫和淨化,給予肌膚無負擔的專業呵護。
逛逛更多 白霓軻® 敏感肌保養提案👉 溫和清潔,強化屏障,從今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