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塑膠回收1-7號分類懶人包

一看就懂!塑膠回收1-7號分類懶人包

目錄:

一、為什麼了解塑膠分類很重要?

二、塑膠回收標誌是什麼?如何辨認?

三、塑膠1-7號分類總覽

1號 PET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2號 HDPE (高密度聚乙烯)

3號 PVC (聚氯乙烯)

4號 LDPE (低密度聚乙烯)

5號 PP (聚丙烯)

6號PS (聚苯乙烯)

7號 PLA (聚乳酸)

7號 PC (聚碳酸酯)

7號 MF (Melamine resin, 美耐皿)

四、常見問題與提醒

4.1 塑膠袋、保麗龍可以回收嗎?

4.2 補充包可以回收嗎?

4.3 同場加映: 紙杯、紙碗要如何回收呢?

五、結語:從了解分類開始,做個負責任的消費者

 

在台灣如何分類塑膠,是生活中常見的困擾,搞懂塑膠標誌,回收不再迷路!

一、為什麼了解塑膠分類很重要?

在現代追求便利的生活中,一次性包裝盛行,塑膠成為最常見的材料,從餐具、保養品、塑膠袋到飲料杯、餐盒無所不在。然而,塑膠材質繁多,不同種類的處理與回收方式不同。了解塑膠的7種分類(如PET、PP、PS等),不僅能避免錯誤使用導致毒素釋出,也能提升回收效率。

像是塑膠膜、紙杯紙盒內層的防水塗層,或標榜環保的PLA生物可分解材質,實際上都需特別分類,否則易影響整體回收品質。

如果你是環保小尖兵,學會辨識不易回收、對環境傷害大的材料,就能從日常減量做起,選擇對地球更友善的替代品,讓生活品質與環境永續並進。

 

二、塑膠回收標誌是什麼?如何辨認?

塑膠回收標製意義

根據台灣環境部的資料,台灣所使用的塑膠材質編碼,是採用1988年由美國塑膠工業協會(Society of the Plastics Industry, SPI)制定的塑膠辨識碼(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 RIC)。這套系統目前已成為國際通用的回收標準。

塑膠辨識碼的標誌由三個逆時針方向的箭頭組成三角形,中間則標示1至7的數字,每一個數字代表一種特定的塑膠材質類別,便於回收與分類管理。通常標示在瓶身、包裝的底部或背面。

 

三、塑膠1-7號分類總覽

1 號 PET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外觀及特性:

原始呈現透明、無色,不透氣,廣泛用在各種容器。

常見用途:

寶特瓶、食用油罐、透明泡殼、食品包裝

物理化特性、生物毒性:  

耐酸鹼、耐熱溫度約為60~85°C,對人體無明顯毒性,也不會增加罹癌風險。不過,它對酒精的耐受性較低,長時間接觸容易導致脆化。

使用注意事項:

PET材質的耐熱性較差,不建議將寶特瓶放在車內,以免高溫導致瓶身變形。此外,PET容器無法耐高溫殺菌,不適合重複使用,否則容易滋生細菌,進而增加健康風險。

回收訣竅:

回收寶特瓶時,建議先將瓶身壓扁再把瓶蓋鎖上,這樣不僅能減少體積,方便運送與儲存,也能避免瓶蓋遺失,提升整體回收率。


 

2 號 HDPE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高密度聚乙烯)

外觀及特性:

原始呈現乳白色,薄片呈半透明,硬度高,適用範圍極廣,遍布生活各處。

常見用途:

牛奶罐、砧板、洗髮精瓶、乳液瓶、水管等

物理化特性、生物毒性:

耐酸鹼,耐熱溫度約為90~110°C,理論上無毒性,在高濃度下僅對動物造成可逆性的肝臟影響,但目前研究顯示不會增加罹癌風險。

使用注意事項:

HDPE(高密度聚乙烯)應用範圍廣泛,可用於盛裝酒精,但不適合微波加熱。此材質雖具有一定的耐久性,但容易老化與氧化,若長時間使用或暴露在紫外線下,產品會加速脆化與劣化。

有研究指出,HDPE製的水管在零下40°C的低溫環境中仍可使用,但為確保安全與壽命,建議在此條件下降低使用強度。


 

3 號 PVC (Polyvinyl Chloride, 聚氯乙烯樹脂)

外觀及特性:

其應用範圍極廣,從透明到不透明,從軟質膜狀到硬質材質皆可製作,且可根據塑化劑的添加量來調整硬度。

常見用途:

悠遊卡、信用卡、雨衣、合成皮、水管、窗框、電線外皮、藍白拖鞋、地磚等,用途非常廣泛。

物理化特性、生物毒性:  

耐酸鹼,耐熱溫度約60~80°C,但長期暴露於氯乙烯單體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像是導致不孕或破壞免疫系統。燃燒時還會釋放『世紀之毒』戴奧辛。

為了調整軟硬度,氯乙烯需要加入塑化劑,常見的塑化劑包括DINP、DIDP、DEHP、BBP、DBP等,其中DBP的毒性最強,已被證實會干擾人類的賀爾蒙系統。此外,由於PVC容易氧化,製造過程中必須添加安定劑,這些安定劑通常含有鉛、鎘、鋅、鋇、錫等重金屬,對環境與健康有潛在風險。因此,不建議使用PVC材料。

使用注意事項:  

PVC在製造、生產、使用及廢棄過程中,會釋放對人體有害的毒性物質,最好避免使用。若無法完全避免,應盡量減少接觸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自2023年7月起已禁止PVC用於食品包裝。

回收訣竅:

盡量避免使用PVC,並尋找其他替代材料。由於添加塑化劑會影響回收品質,PVC的回收率較低,而且燃燒時會釋放有毒物質戴奧辛。


 

4 號 LDPE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低密度聚乙烯)

外觀及特性:

由於密度較低,結構較HDPE鬆散,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因此常被用於製作薄膜狀產品。

常見用途:

塑膠淋膜、塑膠袋、軟質的瓶子(醬料罐)

物理化特性、生物毒性:

此材質耐酸鹼,耐熱溫度為70~90°C,理論上無毒性,在高濃度下僅會對動物造成可逆性的肝臟傷害,並且不會增加罹癌風險。

使用注意事項:

此材質不適合長期存放酒精,且耐熱性較差,若裝入熱食可能會融化變形。同時,它不耐紫外線、易燃,且強度較低,容易裂開,使用時需特別留意。

回收訣竅:

乾淨的LDPE是可以回收的,但由於它常用於餐盒塑膠淋膜、外食包裝袋等,如果表面有食物殘渣或油污,難以清洗乾淨,建議直接丟入一般垃圾,以免影響回收品質。因此,LDPE的回收率較低。

1-4號塑膠分類及使用指南


 

5 號 PP (Polypropylene, 聚丙烯)

外觀及特性:

原始為白色半透明顆粒,經加工後可製成全透明,並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

常見用途:

產品包裝、微波食品容器、豆漿罐、水桶、汽車零組件、眼鏡盒、咖啡杯蓋等

物理化特性、生物毒性:

耐酸鹼,耐熱溫度為100~140°C,適合盛裝熱食並可微波加熱。理論上無毒性,也不會增加罹癌風險,因此是目前市面上較理想的食物容器材料。

使用注意事項:

此材質可用來盛裝酒精,且可微波加熱,但容易受到紫外線分解,不宜長期曝曬。它易燃,因此在瓦斯爐旁使用時需特別小心。

回收訣竅:

記得沖洗乾淨,讓回收人員減輕負擔。


 

6 號 PS (Polystyrene, 聚苯乙烯)

外觀及特性:

無色透明,容易染色,且可發泡製成保麗龍。

常見用途:

養樂多、優酪乳、布丁盒、保麗龍、泡麵碗

物理化特性、生物毒性:

不耐酸鹼、酒精及油,耐熱範圍為70~90°C,且在有機溶劑中容易分解。發泡後可製成常見的保麗龍。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聚苯乙烯具有毒性或會增加罹癌風險,但其合成單體苯乙烯則存在相關疑慮。

使用注意事項:

在70°C時已開始軟化,因此不適合盛裝熱食或熱水,也應避免用來盛裝含有酒精或果汁的飲料,以免發生分解。合成聚苯乙烯(PS)的單體苯乙烯在高濃度下可能會對呼吸道、黏膜及皮膚造成刺激。美國環保局懷疑苯乙烯可能對腸胃道、腎臟和呼吸系統有害,儘管目前聚苯乙烯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證實具有毒性,在適當條件下可安全使用。然而,由於回收困難且有釋放苯乙烯的風險,仍建議避免使用。

回收訣竅:

不易回收,即便回收後也僅能製作如花盆、電器外殼等低階應用。燃燒後會釋放苯乙烯、苯及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質,因此應盡量減少使用。


 

7 號 Other 其他塑膠

7號塑膠較為複雜,包含了不屬於前六類的塑膠,通常是複合材料或新興材料。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難以回收或無法回收。

PLA (Polylactic Acid,聚乳酸)

是一種安全無毒的塑膠,廣泛應用於生醫材料,並且是常見的生物可分解塑膠。然而,它在大自然中無法自行分解,需要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分解。因此,台灣自2023年8月起禁止餐廳及公部門提供使用生物可分解材質的免洗餐具,以避免回收困難及分類問題。

MF (Melamine resin, 三聚氰胺-甲醛樹脂)

即美耐皿,具有耐熱溫度110~130°C和耐酸鹼的特性。然而,美耐皿存在釋放三聚氰胺及甲醛的風險。研究顯示,當溫度超過40°C時,可能會釋放微量的三聚氰胺;而如果盛裝酸性食物,則會進一步增加三聚氰胺的釋出風險。若容器表面有刮痕或破損,釋放的風險也會提高。因此,建議最好避免使用美耐皿。

PC (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

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材料,具有強抗衝擊性,常用於CD/DVD、奶瓶、鏡片、防彈玻璃、汽車燈罩、行李箱和手機外殼等製品。然而,在製造過程中常常會添加雙酚A(BPA),這對腎臟和肝臟具有嚴重的毒性。若用於奶瓶,應避免使用熱水直接沖泡奶粉,也不適合微波加熱。其他產品在廢棄時需遵守回收準則,以避免污染環境。

5-7號塑膠分類及使用指南


 

四、常見問題與提醒

4.1 塑膠袋、保麗龍可以回收嗎?

只有乾淨的塑膠袋和保麗龍可以回收,若有髒汙或沙土,則應當作一般垃圾處理。例如,裝過食物有湯汁、油汙,裝蔬菜的土質,或是裝肉品有血水的容器,應直接丟入一般垃圾。

 

4.2 補充包可以回收嗎?

常見的洗衣精補充包、面膜袋、洋芋片包裝因為是複合材質,因此應該直接丟入一般垃圾。

 

4.3 同場加映: 紙杯、紙碗要如何回收呢?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導,紙杯和紙碗通常會覆上一層塑膠膜來防水防油,以防止滲漏。這層塑膠膜的材質多樣,包括LDPE、PP、PLA等,這會影響紙容器的耐酸鹼性和耐高溫性。然而,這層塑膠膜使得回收變得更為困難,需要將塑膠膜與紙漿分離,因此,這類紙容器應歸類為紙容器類,而非傳統的紙類回收。目前,在台灣,紙容器類回收尚不普及,導致回收效果不佳。但在回收前,若能先將紙容器清洗乾淨並曬乾,將有助於降低回收難度並提高未來的回收機率。當然,減少使用仍然是最有效的減塑方法。

地區性差異:部分分類依地方資源回收規定為準。

 

五、結語:從了解分類開始,做個負責任的消費者

減塑最重要的還是從源頭開始,減少使用。即使回收效率再高,都無法與完全不使用相比。如果無法避免使用塑膠,盡量選擇單一材質製造或是容易拆解、分離設計的產品,這樣可以降低回收的難度。許多複合材料產品雖然各項成分都可以回收,但因為拆解和分離難度高,最終可能只能放棄回收,進而進入焚化爐。因此,選擇單一材質的包裝也是愛護環境的一種方式。

任何改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一步步改變,反而更有效。從今天開始有意識地生活,看看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吧!
 

參考資料:

環境部-責任業者知識網-回收標製

回收大百科-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分類回收全攻略 + 10 種不能回收的塑膠解析

台灣癌症基金會-愈方便愈不安全 潛藏在你身邊的隱形殺手

綠色和平組織-PVC(3號塑膠)是什麼?環保署禁用的PVC塑膠材質對環境與健康有何危害?

綠色和平組織-紙容器不是紙類?可回收所以環保?塑膠淋膜是什麼?

Hello 醫師-每天吃毒?劣質「美耐皿餐具」耐熱差,不要微波!使用注意這 5 點

7 衛福部-公布我國DEHP等5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之每日耐受量 (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參考值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